Warning: flock() expects parameter 1 to be resource, boolean given in /www/wwwroot/www.chaziku.com/e/class/connect.php on line 5100

Warning: flock() expects parameter 1 to be resource, boolean given in /www/wwwroot/www.chaziku.com/e/class/connect.php on line 5105
《江南柳·隋堤远》原文释义_张先作品-查字库
首页 > 诗文 > 张先的诗 > 江南柳·隋堤远

江南柳·隋堤远

[宋代]:张先

隋堤远,波急路尘轻。今古柳桥多送别,见人分袂亦愁生。何况自关情。

斜照后,新月上西城。城上楼高重倚望,愿身能似月亭亭,千里伴君行。

江南柳·隋堤远鉴赏

  此调即双调的《忆江南》。词中写的是别情,调名“江南柳”兼关题意。通首作女子口吻。

  此为送别词。词中未具体刻画送别情事,而是通过古今别情来衬托一己别情,以烘云托月的手法将别情抒写得极为深挚。全词语言素朴明快,情调清新健康,风格别具特色。

  起首一句从别路写起。隋炀帝开通济渠,河渠旁筑御道,栽种柳树,是为“隋堤”。“隋堤远,波急路尘轻”两句是说:这是一个水陆交通要道,成日里不知有多少车马大路上来往,扬起“路尘”;不知有多少船只扬帆东下,随波逐流;也不知有多少人长堤上折柳送别,以寄深情。“隋堤”是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,“波急”与“路尘轻”分写水陆行程,暗示离别,寄有别情。一个“远”字,既刻画出别者长路漫漫的旅愁,又刻画送者依依目送的情态。这二句着重从眼前、从水陆两路,横向地展开送别图景;第三句则着重从古往今来,纵向地展示送别情事。一个“多”字,几乎将古今天下此中人事全都囊括。正因为别情是如此普遍,也就容易唤起“见人分袂亦愁生”的感受了。末句以“何况”二字造成递进,突出个人眼前的离别情事。以上,词人没有具体写到个人送别情事,只客观叙写普遍的离情,只是“亦愁生”中才微露主观情感。

  过片转写别后,别时种种情事都被省略了,这里只是着重写送者城楼望月的情景。“斜照后”三字非虚设,它表明送者城楼伫立的时辰之久,从日落到月出。“重望”又表明先已望过,上片“隋堤远”数句是日落前望中之景,至重望时应当是不甚分明了。于是送者抬头望新月,并由此而产生了一个美好的向往:“愿身能似月亭亭,千里伴君行。”此外与李白“我寄愁心与明月,随风直到夜郎西”(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》)相类,但“亭亭”二字却把月的意象女性化了,而送者的身份亦不言自明,“千里伴行”的说法更是真挚深婉。

  总的说来,通首词没有刻画送别情事,更没有刻意作苦语,但通过古今别情来衬托一己的别情,有烘云托月之妙,将一己别情写得非常充分。全词也没有点明双方身份、关系,被称作“君”的甚至未直接露面,但通过新月亭亭的意象和伴行的着想,给读者以明确的暗示。词的语言明快素朴,情调清新健康,在送别之作中颇有特色。

张先简介

唐代·张先的简介

张先

张先(990-1078),字子野,乌程(今浙江湖州吴兴)人。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,曾任安陆县的知县,因此人称“张安陆”。天圣八年进士,官至尚书都官郎中。晚年退居湖杭之间。曾与梅尧臣、欧阳修、苏轼等游。善作慢词,与柳永齐名,造语工巧,曾因三处善用“影”字,世称张三影。

...〔 ► 张先的诗(204篇)

猜你喜欢

观云

宋代陈长方

浮云聚散复西东,此处容君一线通。

全体露时如不领,问君何日解相逢。

赴昆山悼顾武祥

明代皇甫汸

东山辞满日,北郭送归年。驻马旌方举,鸣笳座已迁。

伤心宿草地,洒涕菊花天。赖有徐卿子,宁云似舅贤。

春感

宋代陈纪

唾壶壮气已休休,呼酒田翁与动酬。

九十日春长是雨,三千丈发总缘愁。

屿南宿别贡士林执中

明代王恭

红烛离堂酒半醒,骊歌今夕若为听。故人好是身随桂,浮客空嗟迹类萍。

花屿晚钟湖上别,凤台春树梦中青。应知昼绣长林下,白首还来到玉瓶。

题法轮寺

宋代王之道

孤塔云烟外,荒蹊草莽间。

蓼花红糁碎,枫叶绛绡殷。

八声甘州•秋怨和柳七韵

清代彭孙遹

点清霜、一夜渡河来,木叶竦高秋。最伤心时候,西风旅梦,残月江楼。

何事南来北往,行役不知休。回首当年事,飙散云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