口干舌燥的成语故事


口干舌燥

拼音kǒu gān shé zào

基本解释非常干渴。多形容天热或说话很多;费尽口舌。

出处三国 魏 曹植《善哉行》:“来日大难,口燥唇干;今日相乐,皆当喜欢。”


暂未找到成语口干舌燥 的典故!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口干舌燥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炒鱿鱼 张贤亮《出卖“荒凉”》:“绝对听从我指示,做不到这点,立即‘炒鱿鱼’!”
师心自是 北齐·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勉学》:“见有闭门读书,师心自是,稠人广座,谬误差失者多矣。”
算无遗策 《晋书 桓玄传》:“自谓经略指授,算无遗策。”
劳民伤财 《元史 李元礼传》:“而又劳民伤财,以奉土木。”
擦肩而过 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32回:“后来彼此又擦肩而过。”
咄咄逼人 晋 卫铄《与释某书》:“卫有一弟子王逸少,甚能学卫真书,咄咄逼人。”
东扶西倒 宋 杨万里《过南荡》诗:“笑杀槿篱能耐事,东扶西倒野酴醿。”
一哄而起 清 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:“地方上百姓动了公愤,一哄而起。”
不到黄河心不死 清 蒋士铨《空谷香 虎穷》:“我一路何等劝你,你这样人,不到黄河心不死,还说什么亲戚!”
花言巧语 宋 朱熹《朱子语类》第20卷:“巧言,即所谓花言巧语,如今世举子弄笔端做文字者是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