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毛不拔的成语故事

拼音yī máo bù bá
基本解释连一根汗毛也不肯拔出来。形容为人十分吝啬;自私。
出处先秦 孟轲《孟子 尽心上》:“杨子取为我,拔一毛而利天下,不为也。”
一毛不拔的典故
墨子,名翟,是站国时期的大思想家,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:他主张“兼爱”,反对战争。差不多与墨子同一时期,有一位叫杨朱的哲学家,反对墨子的“兼爱”,主张”贵生”“重已”,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,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,也反对自己对他人的侵夺。有一次,墨子的学生离滑厘问杨朱道:“如果拔你身上一根汗毛,能使天下人得到好处,你干不干?”“天下人的问题,决不是拔一根汗毛所能解决得了的!”离滑厘又说:“假使能的话,你愿意吗?”杨朱默不作答。当时的另一位大思想家、儒家学派代表孟子就此对杨朱和墨子作了评论:“杨子主张的是‘为我’,即使拔他身上一根汗毛,能使天下人得利,他也是不干的,而墨子主张‘兼爱’,只要对天下人有利,即使自己磨光了头顶,走破了脚板,他也是甘心情愿的。”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与(一毛不拔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成语 | 历史出处 |
---|---|
欢声雷动 | 明 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97回:“宋先锋大喜,传谕各门将佐,统领军马,次第入城。兵不血刃,百姓秋毫无犯,欢声雷动。” |
度外之人 | 《三国志·魏志·杨阜传》:“曹公有雄才远略,决机无疑,法一而兵精,能用度外之人,所任各尽其力,必能济大事者也。” |
坐薪悬胆 | 《金史 术虎筠寿传》:“中都食尽,远弃庙社,陛下当坐薪悬胆之日,奈何以球鞠细物动摇民间。” |
满满当当 | 清·西周生《醒世姻缘传》第23回:“原来银包不大,止那七两多银子已是包得满满当当的了,那里又包得这十两银子去?” |
聋者之歌 | 《淮南子 原道》:“夫内不开于中,而强学问者,不入于耳而不着于心,此何以异于聋者之歌也,效人为之而无以自乐也,声出于口则越而散矣。” |
一轨同风 | 《晋书 苻坚载记上》:“一轨九州,同风天下。” |
有胆有识 | 清 夏敬渠《野叟曝言》第四十回:“金羽妹子,绝世聪明,有胆有识,今年也是七岁,可怜有才无命。” |
八斗之才 | 唐 李商隐《可叹》诗:“宓妃愁坐芝田馆,用尽陈王八斗才。” |
旧地重游 | 郭沫若《洪波曲》第一章:“广州,在1926年北伐的那一年,我是住过三个多月的,整整隔了十二年又到旧地重游了。” |
正身明法 | 《晋书 元帝纪》:“二千石令长当袛奉旧宪,正身明法,抑齐豪强,存恤孤独,隐实户口,劝课农桑。” |